-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2:47 点击次数:136
老话常说,要是发达了不回老家炫耀一下,就好像穿着华丽的衣服在黑夜里走路,没人知道。
朱元璋也是这样。
洪武九年三月,朱元璋在他哥哥去世的那天,前线传来好消息:咱们的明军把濠州从张士诚那儿又给抢回来了。
朱元璋的老家凤阳,以前叫濠州,这个名字是元朝时候用的。后来,朱元璋又把名字改回了凤阳。
朱元璋心里激动得不行,马上就安排了回老家的行程去祭祖。自打至正十三年他回老家招兵后,这已经是13年来头一回再回故乡了。
这时候的朱元璋,尽管还是吴王,但他已经掌控了大半的天下,只剩下小部分还没收复,局势越来越清楚,登基做皇帝的事儿,也开始考虑起来了。
这次回家乡,真的是风光满面地回来啦。
朱元璋发达之后,是怎么对待老家的人呢?他们有没有跟着朱元璋过上好日子?还有,他是怎么建设老家凤阳的呢?
明朝快结束时,凤阳地方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:打从朱皇帝上台后,十年里头有九年都在闹饥荒。这到底是为啥呢?
【01、赏赐田地财物,免除赋税】
朱元璋回到老家一看才明白,濠州因为多年的打仗,村里死了一半的人,还有很多人也逃跑了。他的老家,就只剩下二十多户人家了。
那些老朋友一看朱元璋当上了吴王,气势逼人,就一个接一个地跪下了。
朱元璋摆了宴席招待大家,和父老乡亲们“吃喝得很开心”,还给每家每户分了20两银子,外加2匹绸缎和2匹棉布。
历史学家发现,在明朝的时候,一个普通的五口家庭,一年大概得花上20两银子。那时候,绸缎和棉布都是很稀少的东西。
对朱元璋的乡亲们来说,他赏的东西可算是一笔大钱。
更关键的是,朱元璋按照每家的人口数量,给这20户人家每户分了20到30顷的土地。
在明朝时候,一顷地就是100亩那么大,要是有百亩地,那就算是普通地主的起步标准了。
换句话说,朱元璋的那些同乡们,眨眼间就从平头百姓摇身一变成了有钱的地主。
朱元璋不仅给老乡们发了钱财和土地,还让他们10年内不用交税。
过了好多年,当上皇帝的朱元璋,在翻看汉高祖刘邦的故事时,瞧见刘邦在称帝后,给自己的乡亲们永远免去了田税和劳役。
朱元璋一直把刘邦当成自己的榜样,心里想着可不能被刘邦给比下去了。于是,他马上下了一道命令,宣布永远免去他老家凤阳还有边上的临淮县的税。
在圣旨里,朱元璋专门说了,他是受到刘邦做法的启发:想当年汉高祖刘邦在丰县出生,沛县长大,后来打下了天下,就免了丰县和沛县老百姓的粮税和徭役。
当然了,那时候的凤阳,早就不是当初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地方了。所以,朱元璋特别说清楚,他免的是原来那些老凤阳人的税,后来才搬到凤阳的人,可没这样的好处。
说到底,这是朱元璋给他那些本地老乡的一份大礼。
要说一下的是,当朱元璋回到凤阳老家时,那个以前欺负过他、还不让他给亲人下葬的地主刘德,还活着呢。
他回想起过去的事情,心里直打鼓,跪在朱元璋面前瑟瑟发抖,生怕朱元璋会提起老账来算。
朱元璋只是苦笑着摇了摇头,说:“你做的这些事,也是人之常情,不必追究了。想当初我穷困的时候,你哪里能想到今天我能当上皇帝呢?”
就是说,你当年那么做,也是能理解的。那时候我穷得叮当响,你咋能料到日后我能当上皇上呢?
他不但没有找刘德的麻烦,反而还给了他30顷土地,并且免了他家以后的税。
刘德享受到的待遇,跟朱元璋其他的老家伙伴没啥两样。
这其中的缘由,可能一是朱元璋如今身份尊贵,没必要再和老百姓们细究小事,二是想到还留在这片故土上的老朋友已经没几个了。
【02、立为陵户,世代优待】
朱元璋回了一趟老家,主要是为了重新安葬他的父母。
那时候的朱元璋,穷得叮当响,给父母办的葬礼也十分简单匆忙。
现在他已经是吴王了,而且打算不久后称帝。他想给父母找个风水好的地方,建个配得上皇家身份的陵园。
但是,他身旁的大臣们,特别是博士官许存仁和起居注官王祎,都拼命反对这件事。
他们跟朱元璋讲:您能取得今天的成绩,可见这儿真是个绝佳的好地方呢。
朱元璋一听,觉得这话在理,于是就没再想着把父母的坟迁走,而是在原来的地方把坟堆加高了些。
打那以后,这儿就成了明朝皇上老祖宗的陵墓。
他又让刘大和曹秀去当守护皇陵的官员。
刘大是刘继祖的娃。那时候,朱元璋的爹娘和哥哥在短短一个月里都走了,多亏了刘继祖大方地给了一块地,朱元璋这才得以把亲人安葬好。
曹秀是汪大娘的孩子。那时候凤阳闹饥荒,朱元璋没了亲人,眼看就要活不成了,多亏了汪大娘,她给朱元璋准备了礼物,让他去皇觉寺当了和尚,这才救了他一命。
当朱元璋风光回乡时,发现那两位恩人已经过世。于是,他把对恩人的感激,转而回报给了他们的子孙后代。
之后,朱元璋当上皇帝,他就让刘大和曹秀做了从侍郎,他们俩的任务还是照看凤阳老家的皇陵。
因为刘大的名字听起来不太好,朱元璋就给他改名叫刘英了。而刘继祖呢,后来被追封为义惠侯。
朱元璋把曹秀的名字给改了,改成了汪文。
这是因为汪大娘有三个儿子,而曹家已经有人延续后代了,所以朱元璋就让汪大娘的第二个儿子曹秀改回了母亲的姓,以此来纪念汪大娘。
朱元璋把刘继祖和汪大娘的灵位也放在了皇陵里,让他们世世代代都能受到皇家的祭祀。
另外,朱元璋还把他老家的这二十多户人家,全都封为守陵人了。
他们被派来专门守护朱元璋家的祖坟,这样也算是给了他们一个稳定的身份和地位。
另外,皇上祭祖用的供品,会分给守陵的人。所以说,他们常常有机会品尝到皇宫里的美食。
朱元璋给了他们一个特殊好处:不管家里穷还是富,都能得到红漆大门,并且免除徭役。
就是说,他们盖房时能用上只有当官的才能享用的红颜色。
还有一个特别的待遇就是,每当皇帝要建皇陵,他们都会把皇陵周围的所有坟墓都挪走。
不过,朱元璋把他爹娘的坟修成了皇陵,而这片皇陵地里,还埋着好多乡亲们的祖宗呢。
朱元璋特别吩咐,这些老祖宗的坟不仅不用动,乡亲们想啥时候去祭拜都行。
朱元璋给老乡们的这些好处,不管是做守陵人还是享受特别照顾,都能一代一代传下去。
这就像是朱元璋连带着老乡们的后代,都一起关照上了。
【03、请老乡到南京游玩】
因为建凤阳的时候,出了些搞破坏的事儿,所以从洪武八年以后,朱元璋就再也没回过凤阳。
不过,朱元璋心里老惦记着凤阳的那些乡亲们。
就这样,在洪武十八年,已经58岁的朱元璋下命令,邀请凤阳那二十多户老邻居来南京玩一趟。
他给乡亲们送了一套皇上用的衣服给美人,还安排他们住进了招待外国客人的宾馆。等他们进了宫,他又设宴款待,跟大家聊着家常,还带着他们到处逛逛皇宫。
当老乡们要从南京返回家乡时,朱元璋再次给了他们钱财和物品,并且和他们难舍难分地道别。
真遗憾,村里好多乡亲都上了年纪。这次去南京,虽然长了不少见识,收获也挺多,但一路上颠簸劳累,还是有些年老身体不太好的,结果生病了。
朱元璋得知此事后,心里挺不是滋味,于是就下旨说:凤阳那二十户亲戚邻居,年纪大的就别远道而来了,路上又是江又是河的,雨雪天气也不方便,以后就别来了。
他在诏书里告诉乡亲们,要用心教导孩子们读书学习,还特地允许他们的后代能在山里骑马射箭,锻炼武功。
这期间,朱元璋十分关心他的老乡们。
【04、营建凤阳】
明朝建立以后,朱元璋先把南京作为暂时的都城。但他心里真正想选的都城,其实是凤阳。
大臣们一听这话,都惊呆了,连忙找出各种理由反对。毕竟,凤阳那地方穷,啥资源都没有,路也不好走,还没个险要的地方可以防守。
朱元璋偏偏要坚持己见,决定从洪武二年起建造新都城,称作中都。
听说,在建造凤阳的时候,动用了上百万的劳动力。
后来,考古学家有了新发现,凤阳中都遗址不仅比北京的故宫还要大上一圈,而且留下来的建筑构件,质量也比元大都的还要好。
不过,朱元璋把中都建好了以后,却没把都城搬到凤阳去。
明朝的历史书上写着,洪武八年时,朱元璋去凤阳检查建造的工程,看到干活的工匠们太辛苦了,而且工钱还少,心里很不高兴。所以,他就在这座宫殿上用了些诅咒的法术。
朱元璋杀了那些匠人后,心里留下了阴影,就不再回那座宫殿,凤阳也被他弃了,接着他开始为大明找新的都城。
虽然朱元璋不再回到凤阳,但他对凤阳的建设工作依然在进行中。
据《明实录》里写的,朱元璋曾跟大臣们聊起他回凤阳的所见所感:地里长满了荒草,从打仗开始,好多人不是死了就是逃到了外地,没法回到老家了。
为了让老家变得有钱,朱元璋想了很多办法。
一种做法是大量迁移人口。在洪武年间,朱元璋先后6次硬性要求其他地方的老百姓搬到凤阳去,其中人数最多的一次是在洪武七年,那次从江南迁来了足足14万人。
另外,得把基础设施建好。朱元璋给老家修了水利,还开了驿道,这样一来,凤阳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就好多了。
另外,还有一些特别的人长期住在凤阳。朱元璋常叫儿子们去凤阳体验民间生活和练习武艺,不少藩王在正式封地前,都在凤阳训练了好几年。他还安排淮西的功臣贵族们回凤阳安享晚年,为此在凤阳建了很多公侯府邸。
这些做法,使得凤阳的人口增加了不少,荒废的田地也被重新耕种起来。而且,因为有好多皇子和高官贵族常常住在这里,凤阳的地位也一天天提高了。
凤阳没多久就从贫穷落后变得富裕热闹起来了。
史书上是这样描述明朝早期的凤阳的:人多热闹,生意兴隆。
明朝老祖宗的坟在这儿,皇子们葬在这儿,还有那些大官贵族也都埋在这儿。
可以说,现在凤阳的整体发展和生活状况,跟朱元璋做皇帝那会儿比起来,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而这一切,也让朱元璋一直惦记的乡亲们得到了好处,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坦了。
虽然凤阳最后没当上明朝的首都,但它依然是个很特别的地方。
【05、自从出了朱皇帝,十年倒有九年荒】
朱元璋所做的所有事情,都是为了让家乡变得富裕热闹,让乡亲们能过上幸福生活。
可是,凤阳的兴盛好景不长,还没到明朝结束就没了。
景泰时期,凤阳就有了大量流民逃跑的记录,据说逃跑的人数“每次都上万”。
成化年间,又有记录说“江淮地区南边北边,很多老百姓都背井离乡”。
万历年间,凤阳那边“只剩下了一万三千八百九十四个人”。
明朝晚期,在凤阳地区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:聊聊凤阳,说说凤阳,原本凤阳是个好地界儿。可自从朱皇帝诞生后,这十年里头,有九年都在闹饥荒。
凤阳花鼓非常有名,它是随着众多逃难的人们,传到了大江大河的南北各地。
朱元璋不是把凤阳弄得很繁荣吗?可为啥凤阳还是会变得这么落魄呢?
咱们得聊聊大臣们为啥觉得凤阳不适合当都城:那里太穷,啥资源都没有。
朱元璋搞了6次硬性的搬家行动,给凤阳添了几十万人。有人估摸着,这些人大概有二三十万,但也有人说,足足有48万呢。
凤阳地方资源少,养不活这么多人口。
凤阳的土地被开得太多,连树林都给砍了种地,湖泊也被围起来种庄稼了。
这样做搞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,动不动就山体滑坡,洪水泛滥。明朝的皇上呢,为了保护自家的祖坟,在治水过程中,老是拿老百姓开刀,常常不管百姓死活就随便放水。
慢慢地,凤阳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。到了明朝末年,更是“十年里有九年荒,不是干旱就是大雨”“十几年来,年年都有大灾,而且灾害都很严重”。
大家都急急忙忙地离开凤阳了。
“朱皇帝上台后,几乎每年都在闹饥荒”的歌儿,到处都有人传唱。
可以说,朱元璋心里想的就是要把老家建设好,让乡亲们都能过上更美满的生活。
可因为开发得太厉害,凤阳在热闹了一阵子后,反而变得更穷了。
可以说是本想做好事,结果却搞砸了。
你是不是也这么想呀?
